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需多方合力
今年以来,我国民间投资增速持续放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甚至一度引起部分民众对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担忧,有专家呼吁政府尽快介入促进民间资本增速回归。诚然,政府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更不容忽视。民间资本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在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环境下,民间投资增速回落,是其自身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而作出的理性选择。
一直以来,我国民间投资领域较为集中,主要分布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据国家统计局网站7月15日公布的主要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民间资本在制造业的投资比重约为44.86%,几乎占据了一半的民间投资资本。而据《第一财经日报》今年5月31日报道,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组第五组在北京(楼盘)督查时发现,前4个月北京市民间投资有八成涌向了房地产业。不难看出,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占据了民间资本的大半个江山。
分析认为,民间投资之所以如此热衷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主要是由于此类行业的市场化程度最高,近几年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期,民间资本投入后较易获得高额利润。而其他一些市场化程度低、获利和发展潜力小的行业,民间资本往往关注和投入较少。
自2011年以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开始转为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进行优化调整,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新的阶段,我国制造业领域产能过剩、房地产业库存较高等问题逐渐凸显。2015年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我国实施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等一系列调结构、转方式的举措,在优化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市场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冲击。再加上我国人力、原材料等各项资源的成本不断增高,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利润出现明显降低。而作为依据市场规律行事的民间资本,对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投资热度必然下降。
与此同时,原本民间资本投资热度不大的其他传统行业,并没有在近几年内实现高度的市场化,基于风险控制,民间资本更多持观望态度;而原本政府主投的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项目,其本身就收益低、回报周期长,民间资本更是不愿介入;再者,不合理的行业准入限制依然存在,制约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诸如一些所谓的垄断行业,如电力、电信、交通、油气、市政公用、养老、教育等,目前尚未建立和完善民间资本准入和保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间资本的投资范围。如此状况,民间资本投资增速回落就成为必然。
鉴于此,民间资本应该积极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去产能、调结构的新形势,敢于摆脱对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投资惯性,向诸如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倾斜,提高自身投资效应。
在民间资本自身适应市场规律的过程中,政府也应当发挥引导作用,为民间资本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事实上,在国家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同时,政府也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激活和利用好民间资本的政策法规,并进行简政放权改革,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融入开放行业和领域。在山东,刚刚召开的上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会议中,围绕“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这一主题,拟制定政策,进一步拓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投资广泛参与健康养老、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领域项目建设。
未来民间资本能否找到新的投资亮点和增长点,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适应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依靠改革和发展,民间资本也应当适时转型升级,以尽快度过此次“阵痛期”。
- 上一篇 >发行规模大增 2022年绿色债券市场扩容可期2022-02-17
- < 下一篇网贷管理办法明确13项禁止性行为2016-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