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下,低碳投资将如何布局?
能源与金融的耦合发展日益深入。2021年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落地开局之年,也是绿色低碳经济全球竞争的元年。2022年,在碳中和目标下,绿色金融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有四条:一是从能源供给端降碳或脱碳,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二是从能源消费端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包括在工业领域、交通领域、建筑领域、个人消费领域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三是促进和增加碳吸收,主要包括技术固碳和生态固碳两种手段;四是构建绿色金融生态,充分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引导资本支持低碳、环保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
绿色投融资需求爆发式增长
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培育绿色交易市场机制,完善绿色标准制度。2021年3月,人民银行初步确立了 “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在一系列的碳中和政策驱动下,绿色金融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首先,碳中和战略目标将驱动绿色投融资需求爆发式增长。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介绍,据有关机构测算,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大体需136万亿人民币投入。多家机构对这一数据进行了测算,投资总额都超过百万亿元规模,或将覆盖碳排放交易、清洁能源、工业节能、建筑领域、清洁交通、固碳等众多绿色低碳领域。
其次,碳中和战略将会催生更多的绿色金融扶持政策。央行等国家部委和地方绿色金融政策不断出台:央行把商业银行的绿色债券承销、投资,绿色信贷投放等业绩纳入MPA考核,把AA及以上的绿色债券纳入MLF质押库,推出了碳减排支持工具等多维度的绿色金融支持工具;浙江、广东、江苏、深圳等近多地政府正式出台绿色金融补贴政策。随着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推进,未来将会有更加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出台,例如绿色投资收入税收优惠、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降低绿色金融资产的风险权重等。
最后,碳中和战略驱动金融机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避开环境高风险领域,使其更加聚焦绿色低碳产业,促进绿色金融业务的壮大。在碳中和国家战略背景下,金融机构通过主动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调整资产结构,帮助其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企业的支持,进一步助力绿色金融的发展。
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将长期受益于金融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到《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我国政府通过国家战略顶层设计“绿色化”金融体系,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在“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下,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取得令人瞩目的进步,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信托、ESG投资、绿色保险等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其中尤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成就最为显著。
绿色债券方面,2016~2019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连创新高;2020年的发行规模虽受疫情影响有所回落,但也超过2000亿元;2020年9月碳中和目标提出以后,2021年绿色债券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21年11月,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413只、发行规模达到5066.90亿元,发行规模超出2020年全年的1倍以上。
在产品创新层面,交易商协会和交易所聚焦“双碳”需求,适时推出碳中和债券,截至2021年11月末,共有178只碳中和债发行,规模达2224.65亿元,占2021年度境内“贴标”绿债市场发行总量的43.91%。为进一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加大金融对传统行业低碳转型的支持力度,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于4月28日正式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截至2021年11月末,我国境内共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22只,规模331.00亿元。此外,社会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蓝色债券等相关债券产品创新实践也不断推出,极大地丰富了绿色债券市场的品类和投融资渠道。
绿色信贷方面,这是当前我国绿色金融最大支柱,央行和银保监会通过构建完善绿色金融考评体系,绿色再贷款等多种政策组合,鼓励商业银行参与绿色信贷及创新信贷产品。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我国主要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6.18%。预计2022年,在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驱动下,我国绿色信贷规模或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绿色基金方面,这是专门针对节能减排项目、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改造项目而建立的专项投资基金,包含绿色产业基金、绿色担保基金、碳基金、气候基金等。2020年,全国设立并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绿色基金有126只,包括私募绿色基金105只,公募绿色基金21只,绿色基金增长率为16%。我国绿色基金发展时间较短,社会资本参与度仍然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大财税扶持力度,降低绿色基金涉及的投资者的收益税费、担保费,对绿色基金投资涉及的项目在市场准入、审批流程、财税减免、土地使用、奖励返还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绿色信托方面, 在国家政策大力倡导绿色产业发展背景下,绿色信托作为构建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有机部分,可以引导、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注入绿色产业,并且能够发挥其特有的信托优势,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助力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国信托业社会责任报告(2019-2020)》显示,2019年绿色信托存续资产规模为3354.6亿元,同比增长152.94%,新增绿色信托资产规模为1383.52亿元;绿色信托存续项目数量为832个,同比增长101.45%,新增绿色信托项目313个。
ESG投资方面,在全球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国际金融资源大概率也将向绿色领域倾斜,ESG投资将迅速崛起。根据责任投资原则组织(PRI)统计,全球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签署持续增加,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PRI全球签署机构已达4375家,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20万亿美元;中国2021年第三季度新增16家签约方,总签约方达72家。截至2021年12月9日,我国2021年新成立ESG主题投资基金数量达54只,基金规模总计313.06亿元,数量及规模超2018~2020年总和。
绿色保险方面,主要指“环境污染责任险”,产品类别主要集中在污染防治领域。根据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中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问题与分析》显示,在2017年年末,环境污染责任险投保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仍不足5%,环责险保费收入占责任险保费收入不足1%。经过三年的发展,截至2020年年末,中国已有31个省区市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保费901亿元,占当年总财险保费收入的6.63%,累积为企业提供的绿色保险保额达到18.3万亿元,保险机构绿色保险投资余额达5615亿元。
碳减排支持工具持续升温
受碳中和战略目标驱动,2021年我国境内绿色债券市场发行规模较上年大幅增长、绿色信贷余额也呈现较高幅度的增长。2022年随着碳中和战略的不断推进,中央各部门及地方绿色金融政策频频落地,绿色金融市场将呈现持续向好态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绿色债券标准统一,绿色债券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2021年4月21日,央行、证监会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实现了国内绿色债券市场支持项目目录的统一,这将更加便利我国绿色项目识别和绿色金融实践。在碳中和战略加持下,2022年中国境内绿债发行将延续稳步上升态势,但增速相比2021年或将相对放缓,绿债品种分布格局更趋均衡,绿色债券创新产品不断涌出,中小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积极性有望提升。
2021年11月,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的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在碳减排支持工具以及未来推出的更多的绿色专项支持工具的驱动下,可以预计2022年,绿色信贷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并有望呈现长期大幅增长态势。
受益于国家碳中和目标、“十四五”规划以及共同富裕目标的持续推进等政策利好,新能源、节能减排、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材料等相关绿色产业将长期获得金融支持,并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长期的金融需求。
生态环境部、央行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为未来绿色金融再添新动力,绿色投融资环境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与可持续金融天花板再一次打开,相信在更多的绿色金融组合政策叠加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驱动下,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以及ESG投资等绿色金融工具将迎来长期、持续升温。(来源: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 )
- 上一篇 >暂无数据!
- < 下一篇发行规模大增 2022年绿色债券市场扩容可期2022-02-17